重庆市级非遗“万古鲤鱼灯舞”,是一种在重庆大足区活跃和传承1200多年的民间舞蹈,观赏性强、寓意美好,一直受到当地群众喜爱。近年来,这项极具巴蜀文化特色的舞蹈也走出了重庆,在北京天安门广场参加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在四川省参加2024大凉山西昌火把节,在江西省参加第十四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均大受好评,已经成为一张备受瞩目的重庆文化名片。为了更好地向海内外宣传重庆文化、讲好重庆故事,1月19日,出席重庆市政协三届四次会议的重庆市政协委员、大足区政协主席廖文丽建议,在市级层面推动万古鲤鱼灯舞创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廖文丽认为,作为重庆极具特色和辨识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万古鲤鱼灯舞历史渊源清楚,传承脉络清晰,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民众参与度高,社会影响力大,已经具备创建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基础条件。
万古鲤鱼灯舞是久盛不衰的民俗文化,在当地受欢迎程度很高。万古鲤鱼灯舞是拟物类道具舞蹈,鲤鱼灯道具是扎裱绘制成的静物形态,由两人分别操纵头尾玩舞,展现活灵活现的鲤鱼形象。经过千年传承,舞蹈演员们提炼组合了“鲤鱼抢宝” “龙腾鱼跃”“ 鲤鱼跃龙门”等舞蹈套路,观赏性更加突出。在大足区,每逢喜庆的日子,“耍鲤鱼”是为老百姓“约定俗成”的习俗。近三年,万古鲤鱼灯舞表演队已开展各类活动200余场,服务群众10.2亿人次,比赛交流获得各级表彰达26次。大足区每年举行鲤鱼灯舞比赛,还利用春节、川剧节、中秋节等节日展演万古鲤鱼灯舞,表演队所到之处,受到群众热烈欢迎。
“万古鲤鱼灯舞已经走出重庆,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廖文丽介绍,1957年我国举办民间文艺调演,万古鲤鱼灯舞表演队进入中南海怀仁堂汇报演出,受到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合影留念。1997年重庆举行直辖庆祝活动,万古鲤鱼灯舞成为表演的重头戏。1999年4月中央电视台《祖国各地·中华一绝》到大足拍摄万古鲤鱼灯舞。2009年万古鲤鱼灯舞表演队代表重庆市在首都参加国庆60周年花车巡游。2012年,在中央电视台《北纬30°·远方的家》展现独特的民间艺术。2018年,参加中央电视台《魅力中国城》节目录制,助力大足荣膺“优秀魅力城市”。2019年2月赴台湾地区进行为期一周的文化交流。2019年10月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联欢活动,万古鲤鱼灯舞应邀参加。2023年成功入选“2023中华体育文化优秀项目”。2024年原创舞蹈《鲤鱼跃龙门》成功入围第十七届“山花奖”终评,成为一张重庆响亮的文化名片。
为推动万古鲤鱼灯舞创建为国家级非遗,大足区已经做好了两项准备:其一,强化阵地建设。2020年大足区投资200余万元建成室内面积300余平方米的鲤鱼灯舞传习所,被评为重庆市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并于2021年获评“全国优秀公共文化空间案例”。2022年大足区又投入约2000万元建成占地70亩的鲤鱼灯舞文化体育公园。其二,加强队伍建设。大足常态化开展万古鲤鱼灯舞进校园活动,由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传习。目前已有4名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1名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名民间艺术家,万古鲤鱼灯舞表演队队员近100名。当地还成立了鲤鱼灯文化演出公司,建成2个鲤鱼灯制作基地,产品年销售收入近10万元。
基于万古鲤鱼灯舞非遗传承的坚实基础和良好态势,廖文丽提交了一份委员提案,建议重庆市有关部门支持推动万古鲤鱼灯舞创建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廖文丽建议,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争取高位推动,由重庆市文化旅游委把万古鲤鱼灯舞作为重点项目予以推荐创建,争取国家资金,出台扶持政策,提供相关创建指导。出台团体标准,组织开展专业培训活动,提高传承水平和创新能力,让万古鲤鱼灯舞表演更加专业化、正规化。二是加大宣介力度。建议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加大对万古鲤鱼灯舞的对外展示推介力度,支持和组织万古鲤鱼灯舞参加各类非遗展示活动、文化艺术节、民俗活动等,为其提供展示平台,展示其独特魅力,提升国内外的知名度。三是助力产业发展。建议重庆市文化旅游委支持申报万古鲤鱼灯舞文化符号,充实文化产业。在文创产品开发方面,给予相关支持,帮助建立鲤鱼灯舞文创产品开发团队,推动鲤鱼灯舞与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的融合发展,打造鲤鱼灯舞文化品牌,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大足区融媒体中心 邓小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