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 RSS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IPO观察

成都市东坡小学与成都市教育同行共探AI德育教学应用

时间:2024-12-26 15:03:01  来源:中国网  作者: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12月19日晨光初照之时,随着大文豪苏轼虚拟身影与东坡小学校长何平数字化身在《水调歌头》的悠扬旋律中跨界和鸣,一场旨在“文化赓基因 德智开新境”的成都市AI德育教研活动,正式启幕。

  此次活动由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成都市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东坡小学、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承办,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成都市东部新区贾家高级中学、成都七中初中附属小学、成都市中和中学润和分校、成都市向尧名校长工作室、成都市青羊区孙郁名师工作室、深圳市文昌小学协办。圆宇宙信息技术(成都)有限公司提供课程开发以及圆梦AI学科大模型技术支持。

  出席本次教研活动的有:

  本次活动由成都市青羊区孙郁名师工作室成员、成都市东坡小学李东蔚老师主持。

  活动伊始,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党组成员、青羊区教科院院长邵开泽致辞。邵院长感激各位专家、校长和老师的到来。他回忆了东坡小学AR科学教研会的往昔。

  五年来,该校已从AR拓展至AI德育,深度融合于教学。现更将AR+AI用于苏轼诗词教学,以及今天的《二十四节气-立春》课堂,传承文化,创新课程。恰逢红军长征90周年,《四渡赤水》课让学生感悟长征精神,具有时代意义。成都市教科院引领AI德育项目学校,利用AI创新德育,为青羊区中小学提供了宝贵经验。

  成都市东坡小学书记、校长何平做了《平衡技术与人文 保障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题报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社会和文化传承的过程,旨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并使之适应与推动社会的发展。学校校名源自世界千年文化名人苏东坡,学校围绕东坡文化,提出了“承东坡之精神、办时代之新学”的办学特色,用东坡精神内核“做自己、乐创变”为学校发展赋能,如何让教育数字化更具温度和力量,同时避免技术至上,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我们需要着力关注与探究的命题。何校长提出了“强化人文关怀、强化教师培训、强化师生互动、强化实践体验、强化身体健康、强化协同育人”六大强化教育理念。学校应该平衡技术与人文,让教育数字化更具温度和力量,为学生创造一个更加人性化、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面对挑战,教育者也需要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积极拥抱教育数字化,实现教育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培养出更多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优秀人才。

  成都市实验小学西区分校主任尹洪分享了《技术赋能 “六爱”铸魂》主题报告。介绍了学校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的实践情况。聚焦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小学德育中的应用,旨在探讨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从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历程、前期收获以及当前的深耕阶段三个方面进行介绍,详细阐述了技术如何赋能爱国主义教育,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第一堂课精彩纷呈,由成都市东坡小学的教师张严之引领学生们《走进苏轼的诗意世界》。张老师巧妙地运用了群文阅读的设计理念,精心挑选了苏轼描绘春夏秋冬四季的四首古诗作为教学内容。

  为了让学生们更加直观且深入地感受诗词的魅力,张老师利用圆梦AI学科大模型制作了精美的诗词意境,并创建了AR互动游戏,增强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提升古诗学习的体验感,并在快乐游戏中加深了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孩子们不仅领略了苏轼诗词的博大精深,更在AI、AR的虚幻世界里体会到了苏轼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张老师还引导学生们将这种精神联系到生活实际中去,鼓励他们面对困难时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苏轼的诗意精神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成都市东部新区贾家高级中学张文菊老师的《立春-点燃希望》以AR冰雪景引春变,结合冰融、昆虫苏醒等介绍热胀冷缩知识。课上,学生互动烙春饼探数学,放烟花、拜年体验传统文化,气氛热烈。

  穿插趣味小游戏模拟火箭发射,直观展现天文现象,寓教于乐,激发学生航天热情。

  在深圳分会场,深圳市文昌小学徐佳欣老师的《中国天宫》课,用AI和AR技术让学生仿佛置身太空。课程涵盖火箭、天宫演变及实验,激发学生航天热情,种下科技强国梦,展现AI和AR教育创新潜力。

  四川师范大学物理系主任袁令民博士做了四川省教育厅四川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重点规划项目《AR技术应用于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结项报告。廖伯琴、王亚军、叶剑三位专家做了线下鉴定发言;罗清红、冯艾两位专家线上做了鉴定(青春教授代为发言)。各位鉴定专家对课题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肯定,表态准予结题。同时就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困惑,提出后续研究应关注的矛盾点及解决的路径与方法,为课题深入推进指明了方向。

  课例展示后,原四川省教科院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青春教授做了深入浅出的点评。他强调了五节课对于研究课题和教育进步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德育和课程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方面的进展。他指出,从最初的不成熟到现在能够与传统文化和航天精神紧密结合,展现了明显的进步。他还提到了课程中对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长征精神以及航天精神的弘扬,强调了通过这些精神让学生更好地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并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实际影响。此外,他对课程的科学性提出了建议,强调需要专业人士的参与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最后,他表达了对AI在教育中应用前景的乐观态度,并感谢大家的努力。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教研员周玫老师进行了总结。回顾了一年一度总结活动,着重强调了学期末课题结题工作的成就,并提及了专家对跨学科课题及AI德育课教学的指导建议。

  她指出,教育正从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向AI辅助教学模式转变,坚持技术应服务于人的核心理念。通过分享多节成功的跨学科课堂案例,展示了AI德育课在促进多学科融合与技术创新方面取得的进展。她高度评价了教师在提升教学质量中的关键作用。

  此次AI德育课研讨活动的圆满举行,不仅搭建了一个供与会者交流学习的桥梁,也为成都市的德育工作增添了新的生机与推力。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成都市的AI德育研究与实践必将持续获得新的进展与成就。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推荐资讯
成都锦城学院53名学子佩戴小红花 踏上职场新征程
成都锦城学院53名学子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