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多支实践团队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在文化传承、社会关怀等多个领域展现青春担当,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在探寻红色文化的征程中,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寻声归蔺,沿迹相承”大学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古蔺县太平镇。太平镇作为红军四渡赤水的重要渡口,承载着厚重的红色历史。队员们徒步重走红军长征路,沿途记录公交车红色专线站台、红军居住地旧址、长征精神宣传标语等精神印记。他们深入旧址参观,聆听红军故事,感受长征艰辛。团队还采访当地居民,其中八旬老人推荐的红色宣讲员胡敬华,多年来坚持在家开设长征故事大讲堂,为年轻人讲述红军传奇。实践团队通过此次活动,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后续将进一步宣传推广,让更多青年人探访红色基因,传承长征文化。

图为“寻声归蔺,沿迹相承”团队合影
聚焦非遗文化传承,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霁隼团队前往内江市威远县开展非遗传统武术文化调研。团队在德尚武术馆调查发现,非遗传统武术虽受大众喜爱,但传承面临困境。美国武术爱好者安嘉表示,不少外国人对中国武术内涵了解不足;武术教练担忧潜心学武的年轻人和支持孩子习武的家长越来越少;学员家长李女士虽希望孩子习武强身、传承文化,但课程时间和费用成为顾虑。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还跟随资深武术师傅学习八极拳、太极拳、咏春拳等不同流派武术,深刻体会传统武术的博大精深。此次调研让团队对非遗传统武术现状有了深刻洞察,未来他们将从文化创意、宣传推广等方面助力其传承发展。

图为霁隼团队成员在活动场地的合影。通讯员 王苹桔 供图
在关注特殊群体出行权益上,“道阻且长,盲有所向”实践团在成都市都江堰市开展盲道清扫与体验实践活动。活动聚焦视障群体出行需求,清扫队在都江堰市大融城广场和工人文化宫等人流量大、盲道使用频繁的区域展开清扫。他们发现盲道被车辆、商贩占用以及磨损、建设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团队成员累计行走120公里,搬运车次460余次。与此同时,盲道体验队成员戴上眼罩、手持盲杖模拟视障人士出行,在体验中深刻感受到视障群体出行的艰难与无助。成员刘子艺表示,今后将呼吁更多人维护无障碍环境。该实践团以实际行动呼吁社会关爱视障群体,维护友好无障碍环境,未来还将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更多人参与。

图为“道阻且长,盲有所向”团队成员合影。通讯员 胡可 供图
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的这些实践团队,从红色文化传承到非遗武术弘扬,再到关爱特殊群体,在不同领域积极作为,用青春行动书写担当,为社会的文化发展与和谐进步添砖加瓦。(四川农业大学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 文/王苹桔 图/王苹桔 胡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