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吉林医药学院沂蒙古韵弘魂志愿宣讲团脱颖而出,成功入选。自入选起,宣讲团迅速启动“百日攻坚”筹备行动,成员们积极筹备,通过查阅海量史料、反复开展小组会议,敲定了具体的宣讲内容与创新的“宣讲+互动”形式。
他们的足迹从白山黑水的东北,跨越沃野千里的中原,远至广袤无垠的新疆,甚至深入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吉林医药学院等多地。在东北,林海雪原中曾有英雄无畏的身影,宣讲让这份热血与坚韧再次沸腾;中原大地,厚重历史孕育无数豪杰,宣讲唤醒人们心底对英雄的敬仰与传承之志;新疆地区,独特的风土见证英雄的守护,宣讲让英雄精神在这片土地上扎根生长。每一次讲述都是对英雄的致敬,每一次聆听都是心灵的洗礼。活动生动诠释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内核,在青年学生、基层群众中引发热烈反响,为新时代传承红色基因注入澎湃动力,让沂蒙精神在不同民族、不同地域间交融汇聚,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勇前行。
为进一步学习贯彻沂蒙精神,更好的探寻和传承沂蒙历史,内蒙古兴安盟人民医院的医务志愿者以"沂蒙精神"为炬,用红军长征的雪山草地、担架血衣等历史细节,生动讲述革命年代的军民鱼水情。急诊科护士含泪追忆沂蒙红嫂乳汁救伤员的故事,蒙汉双语宣讲让"最后一口粮做军粮"的奉献精神直抵人心。活动结束后,医护团队即刻奔赴牧区开展巡诊义诊,将宣讲激发的热血转化为守护草原健康的行动,用医者初心续写新时代"生死与共"的沂蒙篇章。
在吉林医药学院,沂蒙古韵弘魂志愿宣讲团为莘莘学子带来一场感染力十足的沂蒙精神宣讲。志愿者满怀敬畏,讲述沂蒙六姐妹劳军、李桂芳率众架人桥、红嫂明德英乳汁救伤员的故事,解读沂蒙精神内涵与新时代意义,赢得学生们的阵阵赞叹。互动环节“小小担架队”将气氛推向高潮。50名学生迅速分组,抬着“伤员”玩偶全力冲刺。有的小组配合欠佳,“伤员”摇摇欲坠;有的在狭窄处判断失误,差点撞在一起。大家却毫不慌乱,有人指挥节奏,有人调整路线,携手攻克难关。紧张激烈的氛围中,学生们仿佛穿越回战火纷飞的年代,真切体会到先辈们不畏艰难、团结一心的精神。这场游戏不仅是竞技,更是精神洗礼,让沂蒙精神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激励他们传承红色基因,勇担时代使命。
在新疆等边远地区宣讲沂蒙精神,通过用普通话和维吾尔语将沂蒙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讲述沂蒙精神的内涵,让这种精神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得到传承和发扬。沂蒙精神中的无私奉献、艰苦奋斗和团结协作,在这片土地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大家积极交流,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体会到了精神力量的传递是没有边界的。通过这次宣讲,更加深刻认识到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无论地域、民族如何不同,我们对于美好品质和伟大精神的追求是一致的。
在沂蒙精神的传承谱系中,社区居民始终是最温暖的底色。从战争年代 "最后一口粮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 的质朴选择,到新时代 "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社区" 的治理实践,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党员带头签署 "零补偿" 拆迁协议;把 "党群同心" 的优良传统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这些最普通的社区居民,用柴米油盐里的坚守,让沂蒙精神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吉林医药学院沂蒙精神宣讲团通过“小故事讲透大道理、小切口展现大情怀”的传播策略,破解了红色教育“入耳不入心”的难题,为新时代革命精神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路径。同时他们表示:“我们要把沂蒙精神从‘感人瞬间’转化为‘行动自觉’,让红色基因在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国际传播中绽放新光彩!”
此次宣讲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时代使命,将沂蒙精神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等主题深度融合。通过展示沂蒙老区在脱贫攻坚中的“新孟良崮战役”、返乡青年创业的“新火线桥”等鲜活案例,生动诠释“沂蒙精神如何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供稿人:吉林医药学院 李雅玲)
【责任编辑:蔡彬】
关于我们|外宣服务和广告服务|人才招聘|联系我们 |